1)第88章 超越预期 最大价值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88章超越预期最大价值

  相信经验,就是按照第一版的方案,也是前世原型《1917》的方案,对价值判断蜻蜓点水,重点刻画大背景下的小人物,尽力消解观众对电影的先入为主。

  萨姆-门德斯导演面临的境况,其实和本时空的陈一鸣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  今世2010的华国观众,拒绝接受传统主旋律面面俱到的人物形象,而前世2019的西方观众,同样厌烦战争片无止尽的黑深残反战思维。

  不是萨导不想上价值玩儿内涵,而是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。

  这是《1917》已经趟开的道,上限确实不高,但光是秀技术已经足够惊艳。

  陈一鸣只要确保执行力,能够达到原片的七成水准,凭借将近10年的超前领先,一定可以在本时空的世界影史上留下一笔。

  有前世经验加成,有现成作业可抄,按照这条路子走,胜在一个稳妥可控。

  至于相信直觉,还不如说是相信老段。

  相信他的演法塑造出来的我军战士,可以面向国内国外三观千奇百怪的观众,解决人物行动的动机和逻辑。

  别看陈一鸣在今天会议的开场白里说的热血沸腾,其实他内心十分冷静,对老段的演法做过细致的分析。

  一个杀气四溢的兵王形象,能与我军的胜利划等号吗?

  别开玩笑了,哪有这么简单。

  如果现实真是如此,84阅兵式之后就不会有后来的多年轮战了。

  然而在电影里,还真就这么简单。

  一个面相凶狠的混混和一个人畜无害的学生对砍,观众的第一印象,肯定是前者站到更后。

  这是一种观影预期,根植于每一个观众的潜意识。

  电影里桥段的编排,就是根据潜意识来的。

  混混活下来,符合观影预期,可以顺势呈现混混的冷酷残忍。

  学生活下来,打破观影预期,可以反向映射学生的坚韧特质。

  其实都合理,关键在于剧本需要把观众的这种预期,引导到哪个方向。

  然而《1951》的观影预期却是单向的,主角活到最后完成任务,配角一路护送前仆后继。

  相应的《1951》可以设置的悬念也很有限,除了主角怎么活,就是配角怎么死。

  主角怎么活是一道扣分题,主创的一切努力单纯是为了让主角的死里逃生合理一点,从而让观众少挑些刺,少扣点分。

  至于加分就不要想了,主角活到最后不是天经地义的吗?

  而配角怎么死,可以做的文章就比较多了。

  比如像《1917》那样因为救敌人被一刀捅死,就是典型的打破预期。

  效果上讲,比较遗憾。

  萨导可能是想体现战场的无常与敌人的丑恶,陈一鸣看完却只想喷萨导魔怔人搞剧情杀。

  而符合预期,比较典型的就是《李延年》里面一干配角的死法。

  不管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