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34章 怪异 出戏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34章怪异出戏

  戛纳影节宫,德彪西放映厅内,《1951》放映的进度与华国的首场试映差相仿佛。

  波拉克此刻的心态,早已不复一开始的漫不经心。

  与只是电影爱好者的米图相比,他的鉴赏力和知识层次都是专家级别,阅片量更是超出N个数量级。

  因此,他对指挥所这场“夜戏”的感知,要更为纤细入微,也更为如痴如醉。

  在他看来,电影的开幕戏固然拍摄难度更大,论到技巧和意境却不足以令他动容。

  不管是长镜头,还是时间冻结,都不算什么新鲜东西,只能说该片导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。

  但指挥所的这场戏,不看字幕,他依然能够清晰地把握到演员想要传递给自己的情绪。

  如此阴暗的环境,如此克制的表演,如此自然的运镜,搭配组合之后构建了一种极简的镜头美学。

  正所谓细节处见真功夫,几分钟的一段戏,代表着导演、演员、摄影、灯光、美术、妆造等几乎所有部门的深厚底蕴。

  他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,既有的刻版印象一扫而空,对电影接下来的发展开始有所期待。

  如果这种极简的美学风格不是昙花一现,而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,那可就有些意思了。

  作为坚果的知名影评人,他多次受邀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委,参展的华语电影看过很多部,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他归为不成熟的作者电影。

  “作者”的定语完全中性,虽然波拉克本人出自商业氛围浓郁的好莱坞,但他其实是个反贼,内心对文艺片更为推崇,也从来不反感导演过度甚至失控的主观表达。

  至于另外一个定语“不成熟”,在他的个人语境中同样属于中性词,指的不是导演技法不成熟,而是其创作目的不成熟。

  这指代的是导演对自身表达方式的某种不确定心态,创作时更多出于艺术直觉而不是艺术自信,反映的是其对自身表达边界的不满足,希望借此进行探索与尝试。

  体现到作品中,就是各种晦涩、杂糅、多元乃至混乱的主题和意象,常态性地给正常叙事带去负面影响。

  波拉克理解进而赞赏作者型导演的试验和探索,但是不包括大部分华国导演。

  因为以他对华国参赛影片的观感,除了少数几个真正的大师,剩下的大多是跑来镀金的。

  他们的“不成熟”都是为了不成熟而不成熟,打着试验和探索的幌子故弄玄虚。

  拾人牙慧,毫无创见。

  大荧幕上,两个主演一前一后在战壕中前行,稍微扫两眼字幕,波拉克就可以根据演员的表演,感知到两人对话的大致意思。

  演员的表演当然很到位,但更让他赞叹的还是摄影师的运镜与导演的构图,每一次镜头运动都不显突兀,同时又刚好捕捉到最能够展现演员情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