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5章 入韩_长平长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命须伯岸总其事,并随侍其父须贾大夫。入郑国时,众人均称是魏国使团成员;出城后再入华阳时,把这十车货物留下,仍以五乘辎车回大梁复命。使团夹带私货,是当时的惯例,大家一家人,心知肚明,都不说破。

  一时食毕,各人起身,整顿衣裳,带马牵牛,于空旷之处把车上的货物搬下来,一一清点。随行的宰夫对着简册核对。少时清点完毕,报于须贾大夫,入城后须补某某物各若干。须贾大夫承应后,宰夫记于另简中。凭着这简,须贾大夫可以把自己一行吃的、让给信陵君的,甚至送给这相那将贵戚的东西,一一补全,直接到少府销账。

  核对完贡物,一众人等在货物前一一演礼,由宰夫指导什么时候要站成什么队列,什么人干什么,对什么问题怎么应答。须贾通常只在旁边看着,只在紧要之时提点上几句。这些外交礼仪对须贾的家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,不过熟悉熟悉,到时不要出错;但信陵君的门客们感到十分新鲜,一个个演习不止,学习的认真劲,连须贾都感动了。

  等到演礼完毕,把货物再完全搬上车,天已经大亮。大家驾起车,直往韩国首都郑城而去。那队护送的武卒一直等到这帮人走得看不清了,才收兵回去。

  战线虽然就郑城外不过几十里,但郑城完全没有战时的气氛,大家照常作息,平静地做着各自的生计。故郑国最重商业,而郑城也处于交通要道上,南北交通必过此处,而东西方向也有各种河流周遭环绕,自然交通条件比魏国首都大梁优越不少。事实上,启封最早就是郑国的一个边城。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吧,发生在启封的事,对郑人来说,就是一场“边界冲突”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华阳虽然近一些,但也是边邑,属于“遥远的他乡”。

  由于商业发达,城外数里已是店铺林立,商旅云集,一座座逆旅遥遥相望。

  宰夫路熟,直接把一行人引到官方的驿站。驿吏是老熟人,一见便知是魏国来使,连忙热情迎接。问明了使团人数、车乘等,乃命手下打扫院落,并道:“驿站偏小,恐难容也。愿借步旁舍!”

  宰夫道:“必要忠实老成!”

  驿吏应承着,带着宰夫到旁边一处大逆旅,把十五车货物及车夫安排在这里。驿吏说明,这是魏国大夫随从,大夫就在驿站居住,这里一应供应不得短缺,所有开销都由驿站统一支付。逆旅主人一一应承着,把这群尊贵的客人引起院落。本来要安排住在最上等院子,但宰夫说车夫不宜离车、牛太远,就挑了最近的一处院落,很大,比较嘈杂,已经有几个商人住在里面,这三十多人一进去,这个院落基本就包圆了。院落有侧门直通牛圈、马厩,气味也就有些不好;但靠近大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