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3章 义气_磷火常同日色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富N代,继承了巨额遗产,从小就有一群精兵猛将拿他当少主。成年之后打蒙古人、打流寇战无不胜,在家族荫庇之下官运亨通,无人敢为难他。这样开挂的人生,就差在脑门上写着“主角”二字了。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,当一个王朝寿命将近,农民军大多不能成事,基本上也都是由左光先这种地主阶级中的精英分子来开创新王朝。

  不过,左光先很不讨洪承畴喜欢,洪承畴认为此人锋芒太露,却又不够刚狠,不是剿匪的料。年纪已经不小了,还只讲军事,不讲政治,对于洪承畴的种种精妙谋划毫无兴趣,也不肯巴结上司,唯一的兴趣就是领着骑兵杀进敌阵,把敌人砍得落花流水。更令洪承畴不喜的是,此人有些迂腐,对流寇还要讲诚信,不肯像贺人龙他们那样听从洪承畴的安排去杀害降人。因此,洪承畴宁肯用张应昌这样的烂人,张应昌虽然打仗不如左光先,但是够狠,而且能坚决执行命令。

  洪承畴调张应昌来葭州的消息引起了左光先的巨大不满,葭州地近边塞,很多榆林边军的亲朋故旧都住在那里,洪承畴招来这样一支匪军,岂不是要大大地祸害葭州。他当即串联了一批将领,向洪承畴抗议。榆林的将领有很多在葭州都有产业生意,这是切身利益相关的事,他们的态度比打仗更加积极,纷纷表示抵制张应昌。洪承畴虽为总督,却也不能同时得罪这么多边军将领,只能把张应昌换到了南路,北路改由王承恩和侯拱极担任,他们两个都是陕西人,军纪也比张应昌好,众将这才不闹了。

  这些明军内部的官场纠纷,自然不是张存孟能知道的,他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明军的围剿。王侯所部与张应昌部各出动了三千人,会合一些地方部队后,兵力接近万人,张存孟全军目前有近两万人,又占着地利,乍一看似乎有优势,但是张存孟军中有大量新加入的饥民,和张应昌、王承恩他们这些正规官军相比,实在不堪一击。

  张存孟在自己的大本营窑寨召开军议,八个队长以及双翅虎、紫金龙都到了。张存孟公布的作战计划却令人大跌眼镜,概括起来就是:寸土不让,御敌于根据地之外。他为各队兵马划定了防区,要求他们顶住官军。

  就算是队长们没有听说过第五次反围剿,他们也能看出这个计划大大地不妥。二队长赵胜首先提出质疑,目前敌强我弱,而且官军后续还会有援兵,用阵地战死拼硬打显然是不利的,应该采取运动战,或者干脆从延水关渡过黄河到山西去。赵胜的意见是符合基本的军事常识的,也是各路反王应对官军围剿的通用策略,再加上他是读书人出身,在队伍中很有威望,所以立刻得到了其他队长们的支持。然而,张存孟却一意孤行,坚持要和官军决战。

  军议不欢而散,王瑾本以为,张存孟这样直接地和八个队长作对,他的领导地位肯定会维持不下去,多半今晚就会有队伍拔营离开。可他没想到的是,张存孟本队及一队、三队、五队、七队和双翅虎、紫金龙一起向南迎战张应昌,二队、四队、六队、八队向北迎战王承恩、侯拱极,八个队长全部按照张存孟的指令进入了预定阵地,就连王瑾原本瞧不起的拓养坤和郭应聘也不例外。当高杰问起李自成为什么要执行这么危险的命令,李自成的回答居然是:“既然插了香头盟过誓,就不能临难而弃,坏了义气。”

  王瑾因为有预知能力,所以对于张存孟始终有提防,但是从李自成的角度来看,张存孟在危难之际收留了他,供给粮饷酒肉从不吝啬,是个十分豪爽仗义的人。尽管李自成也曾经怀疑张存孟要招安,但那毕竟是无凭无据的猜测,现在张存孟有难,就算他做出了这样荒唐的部署,李自成也不会因此就背叛。

  只可惜,八个队长肯和张存孟讲义气,张存孟却未必肯和他们讲义气。王瑾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,他似乎明白张存孟和洪承畴各自的意图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