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1章 不沾泥麾下众生相_磷火常同日色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老百姓,强征粮饷,但是并不真的杀人。

  靠近张存孟老营时,总算看到了一支像样的队伍。七队长王文耀,绰号“夜不收”,和王瑾一样,是官军的夜不收出身。因为上司克扣军饷,他一怒之下杀了个千总,率领兄弟们当了流寇。他部下的骨干多为明朝边军的战斗部队的士兵,王文耀本人对于部队的管理很有章法,两个副手贺宏器、李明义也都是有本事的人。七队的营寨执行严格的军民分离制度,和老百姓不接触,刁斗森严,防御周密。当然王文耀也得靠抢劫为生,他筹措粮饷靠的是绑票。绑的尽是举人家的公子、户房书办的兄弟这样的人物,最次也是个土财主。肉票中没有女人,给吃给喝不虐待,赎金到了就放人。王文耀以及麾下将领们也不像郭应聘、王光泰那样穿绸裹缎,而是和李自成一样穿粗布衣,吃大锅饭。

  着一路看下来,张存孟部下们的状态是最标准的“良莠不齐”。王文耀、李友这些人是真正的义军,专杀贪官污吏、土豪劣绅,高见、折增修之流则是纯粹的土匪,借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趁火打劫。更多的是郭应聘、李养纯、李茂春、王光泰这样既不是好人也没坏到家的人,有一点良心,没多大抱负,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。李自成将来能纵横陕西,是因为他成功团结了第一种人,而李自成之所以会被洪承畴打败,则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清除第二种人、改造第三种人。

  不沾泥的老营设在一座山上,山上山下倒是都有卫兵,但是以王瑾的眼光来看,警戒还是相当粗疏的,如果他领着过去在辽东当兵时的那些兄弟来侦察,干掉岗哨摸上山去绝非难事。李自成留下刘宗敏、李过、张礼、张成四人照管部队,带着其余八个管队和王文耀、郭应聘、李友一起上山拜见张存孟。

  到得山顶上张存孟的营盘,才能感觉到此人也并非草包,门前警戒的是张存孟的亲兵,队伍严整,面带杀气,很有气势。李自成和王瑾估计,他们的战斗力不会低于明军的战兵。毕竟张存孟也是刀枪丛中拼杀才当上老大的,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,只会有意外早死的天才,不会有侥幸上位的废物。

  大帐用了不少绸缎和名贵家具来装点,暴发户气质颇浓。居中而坐的张存孟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长髯飘飘,相貌很是威严,长得倒有些像关帝庙中的老爷像,只是他将来会干的事情和关羽实在是半点关系都没有。七个队长有五个到场了,六队长郭应聘、七队长王文耀李自成已经认识了。一队长钱三五,绰号“眼钱儿”,是最早跟随张存孟的老兄弟之一,二队长是点灯子赵胜,李友已经介绍过。四队长名叫拓养坤,绰号“蝎子块”,拓姓为陕北特有的姓氏,乃是南北朝时鲜卑拓跋氏之后,不过现在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了。三队长李晋王李文江、五队长老张飞张文朝二人领兵在外未归。

  五位队长气质各不相同。一队长是个虬髯大汉,举止粗豪;二队长是秀才出身,行事还有三分文气,但是皮肤黝黑,脸上有一道大刀疤,显然也是身经百战;四队长身上看不出塞北大汉的模样,反倒是黑瘦黑瘦的,个子不高,说话声音尖利,话不多,让人摸不透底细;六队长已经年逾四旬,虽然起了个霸气的外号,为人倒和气;七队长则是既矮且壮,说话瓮声瓮气,很是沉默寡言。

 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流寇,一群五花八门,千姿百态的人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