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五章 我这人做事最严谨了_北宋小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身子问道:“小郎君怎么来了?”

  “府衙有工匠吗?我想找人做个东西。”苏辂直截了当地问。

  李师爷沉吟着答道:“工匠自然是有的,就是不知小郎君想做什么?”

  苏辂说道:“我要做一样乐器,尽量在这两天给做几个出来,你看有没有适合的人。”

  这不是什么麻烦的要求,李师爷松了口气,脸上有了轻松的笑容:“这个简单,哪用小郎君你特地跑一趟,我让人去把人唤来就成。”

  苏辂说道:“也行,你这有纸笔吗?我先画个草图,省得他不会做。”

  李师爷亲自给苏辂备好笔墨,让苏辂坐下发挥。

  苏辂看到李师爷递来的毛笔,叹了口气。

  当年他勤勤恳恳地上完了九年义务教育,可惜九年义务教育却不教毛笔字也不教国画。

  每次拿起这毛笔,都觉得这是在为难他瘦苏。

  苏辂打开他用处极大的金手指,开始搜索他想要的图纸。

  很快地,苏辂拥有了这样绝妙乐器的整体外观、内部构造以及各项详细参数。他抬腕挥毫,依葫芦画瓢把他要的图纸画了出来,搁下笔一看,不错,至少他自己认得出来画的是什么。

  苏辂把图纸放到一边晾干,等着工匠过来。

  大宋很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,朝廷有专门的制举吸纳各种专业人才。

  比方说在后来的近千年里,宋版书都是藏书家最重要的收藏,他们校对严谨、刻画公正,字体、标点都逐渐规范化,有的甚至还有十分新颖的排版和插画,可谓是爱书者梦寐以求的藏本。

  不管朝廷还是私人,都有雇养工匠的良好习惯,大宋的工商业极其发达,手工业制品泛滥无比,百姓们也开始从只求温饱进化到追求享受、求精求好的阶段。

  技术这东西,大多数时候都在被市场推着走。

  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,工匠们越发在自家手艺上下苦功夫,这就使得大宋的工匠们分工越来越细致、技艺越来越专精。

  这时代很多工匠往往能把一门手艺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,毕竟他们往往一辈子都在干同一件事、一辈子都在接受市场的选择。

  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!

  苏辂的图纸还没干透,工匠就过来了。

  对方姓张,李师爷唤他老张。

  老张长得浓眉大眼,看着就是个老实人,肩膀总是缩着,显得有点含胸驼背,看着很没精神气。

  和苏辂想象中的那种手工大佬差距挺大。

  不过这也是大部分老百姓的模样,他们在有官身的人面前总是带着几分战战兢兢,只有在地位差不多的人面前才能放松下来。

  即便是荤段子讲得贼溜的老江湖,在平时不怎么能接触到的人面前都会显得木讷寡言。

  苏辂算是狐假虎威了一把,只是没怎么被爽到,毕竟他自觉也是个小老百姓。

  他再次把张方平这张虎皮扯了过来,说是张方平要用的,拿出图纸问老张能不能做。

  老张接过图纸一看,眉头紧锁。

  说实话,看不太懂。

  苏辂在旁边仔细给他讲解了一番,把用到的材料和具体尺寸都说了个透,实在说不清楚的部分他就直接提效果。

  相信专业人士一定可以解决这点小问题!

  老张认真地听着,明显在默记苏辂的话。

  等苏辂把所有要求都讲完了,老张将图纸收好,小心翼翼地对苏辂说道:“下次小郎君有什么要求,直接对我们讲就可以了,不必特意画出来。”

  这话说得其实有点委婉。

  有句大实话老张没敢说:这种画法,实在没必要浪费时间。

  主要是吧,这位小郎君画了他们也看不出画的是什么玩意。

  苏辂压根听不出老张的言外之意,很谦虚地说道:“要画的要画的,反正也不费什么事。我这人做事最严谨了,能上图的事绝不凭空讲。”

  老张不吭声了。

  行吧,画就画,反正听得懂就成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