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94章 冷枪 冷炮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死那个观察手,炮火急袭说来就来,咱们得马上撤退。

  等下我往东南方向撤,你俩等炮弹落地再出发,往南进树林,沿着山谷一直走就是天马山的东坡。

  能跑多快跑多快,这片区域已经被标定,敌人炮火延伸的速度会非常快。

  守天马山的都是好样的,你们一定要把他们带下来。

  再会!”

  张宇其实是陈一鸣最早定下来的配角之一,因为这个狙击手对决的桥段,也是陈一鸣最早定下来的高朝戏。

  圈子里自带悍匪气质、同时又能演正角的演员,真的不多,张宇被陈一鸣找上时,他自己都很意外。

  他不是三大学院出身,出道时间也不长,在此之前,只在几部谍战剧和网大里面出演过配角,可以说毫无名气。

  陈一鸣之所以要求这个角色具有悍匪气质,是因为角色行动的逻辑并不是很符合观众的既有思维,如果没有外放得十分剧烈的狠劲儿,其果断而又残酷的决定很难令人信服。

  这就是电影与现实不一致的地方,观众观影时的主观推演,始终是以演员气质和第一印象作为基点的,而不是角色的职务和身份。

  同样一个行为,不同气质的演员,传递给观众的情绪往往大相径庭。

  特别是战争片、灾难片、动作片这种相对难以聚焦到角色本身的题材,主创会格外讲究演员给观众的第一印象。

  张宇定下来,也就意味着狙击手对决的方案定了下来。

  陈一鸣在主观视角的框架之下,借鉴了很多前世的拍摄技法,来呈现狙击手对决中秒生秒死的残酷。

  尽管他想办法说服幕后团队接受了他的方案,但是大家内心其实并不是很看好最终效果。

  道理很简单,主观视角拍狙击手对决属于天然劣势,不是秀技术能救得回来的。

  镜头一直定格在作为战斗局外人的木秦二人身上,怎么呈现战斗细节?怎么渲染紧张气氛?怎么揭示战斗配合?

  难道给镜头上P个瞄准镜吗?

  而在沙教授加入进来之后,根据军学原则和真实战史,对陈一鸣的方案又提出了很多修正意见,进一步加剧了幕后团队的怀疑。

  沙教授最核心的意见,就是不能只拍敌我狙击手对枪,必须有炮,冷枪冷炮是相辅相成的,只对枪不打炮不符合真实情况。

  陈一鸣其实明白这一点,《李延年》里已经做了表率,敌我双方遇到狙击手的第一反应,一定是炮火压制。

  因此陈一鸣加入了炮火扫地的情节,作为这场拼枪对决的尾声。

  沙教授直接予以驳斥,按照他的说法,机动防御作战阶段,联合军的后勤供应情况最好,炮火支援最快最大方。

  特别是在已经完成标定的地域,其炮火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,只用来扫地太小看对手了。

  沙教授介绍,二战前后坚果军的炮兵水准,始终是世界第一顺位,其响应速度、炮火密度、指挥协调都是当时独一档的存在。

  而且坚果陆军的炮兵编制非常土豪,一个步兵师3个步兵团,却编有多达4-5个炮营。

  实际作战时,重点进攻方向的步兵师、团,还会得到若干独立重炮营作为配属火力。

  1个主攻团,身后可能蹲着6-7个炮营,总数超过100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长管火炮,而且炮弹不限量。

  此外,坚果步兵师的主攻单位、外围尖兵、侦查单位、巡逻单位普遍超额配发步话机等通信设备,有需要时,即便不能第一时间要到榴炮和重炮,也能很快得到轻重迫击炮的支援。

  因此机动防御阶段,我军的侦查单位损失相当大,只要暴露行踪被黏住,必定是铺天盖地的炮火洗地。

  至于我军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,那已经是战争后期的阵地战阶段,我军的后勤和装备大幅改善,不然光有枪没有炮,狙击手是无法发挥威力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