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4章 天才 美梦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在照顾观众的观影体验。

  坐在那里一直保持心情紧张2个多小时,会让观众非常疲惫,总的有个空当上厕所吧?

  你还想不想影迷来二刷三刷了?

  但是不得不说,段一宁的演法,给《1951》这部比较文艺向的战争电影,提供了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契机。

  《1951》在情感上其实是比较单薄的,包括前世的原型《1917》,同样存在这个硬伤。

  一镜到底确实够炫技,但不可避免会带来过度聚焦、视角单一的弊端。

  后果就是配角一笔带过难以塑造,主角的情感羁绊编织得不够充分,观众的情绪难以递进,高朝的时候爆发不出来。

  虽然萨导把电影里的一战战场还原得极致可怖,但陈一鸣在观影时并不会对主人公的命运有多少担忧,因为主线既定,他是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达成任务的。

  如果采用正常的拍摄方式,配合蒙太奇的剪辑手法,电影内容可以指数级扩充。

  这样就可以把悬念设置在其他角色身上,用生死无常来体现战争的残酷,始终保持观众的未知与期待。

  类似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故事架构。

  当然了,萨导也不是没有设置悬念,比如二号主角就死得出人意料。

  可惜结果却是事与愿违,观众不仅不会感到惊讶,反而会感觉愤怒,觉得自己被愚弄了。

  因为视角受限,二号主角的死亡缺少铺垫!

  但这是一镜到底拍摄方式的固有缺陷,除了两个主人公,其他人物全是边角料、工具人,人物关系都编织不出来,你还能怎么做铺垫呢?

  《1951》最初的设计同样如此,从侯永这个任务发布者开始,同行者段一宁,589连长张毅,单兵毛豆,侦察兵张宇,一直到天马山指导员石磊,都是接力赛中的陪跑。

  陈一鸣同样要面对萨导没能解决好的难题。

  路途上的几个老兵,寥寥几分钟出镜,怎么给观众留下印象?

  老兵们为了掩护传令组做出的牺牲,情绪上又该如何铺垫?

  老段给了陈一鸣一种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,战争本就无常,何需铺垫!

  段一宁呈现的那个状态,非常直观地把一种狠劲儿传达到陈一鸣的心底。

  我就在这里,伱别想过去。

  要么你死,要么我死。

  陈一鸣在脑海里飞速构建场景,把那一刻的老段置入电影里他的谢幕戏。

  死得干净利索嘎嘣脆,却又不显突兀。

  接着他又把张毅、毛豆、张宇进行类似的处理,同样定格在他们各自的最后一场戏。

  依旧毫无破绽,甚至组合到一起之后,相比剧本最初的处理还更丝滑了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陈一鸣反复追问着自己的内心感受,发现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,之所以能够顺畅地接受一个又一个老兵的“猝死”,居然是源于“他们很强大”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