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55章 垫场戏的垫场戏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55章垫场戏的垫场戏

  最难的一组戏拍完,剧组上下都大松了一口气。

  随后大家转场到北侧,在陡崖处拍摄“攻城”战的戏份。

  攻城可以说是古代冷兵器战争独有的战斗形式,以往的华国古装大片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,作为摄影指导的崔放就掌镜拍过不止一次。

  加上这个分战场在剧本里的设定是佯攻,攻守双方都在刻意留力,因此虽然场面上飞箭如雨长梯如林,但是双方的实际损失都不大。

  陈一鸣的分镜稿听取了崔放的建议,在运镜方面玩儿一些小花样。

  跟东西两侧主战场远中近结合的运镜切换不同,北侧陡崖的拍摄玩儿了点花样。

  崔放跨上斯坦尼康,近距离跟拍爬墙作战中的西突厥士兵。

  没错,在这里陈一鸣用了全片唯一的主观视角。

  还是以敌军一线士兵为主角。

  一个死掉之后才露了一次正脸的“主角”。

  时间并不长,净时长统共2分多钟。

  从当面的西突厥分队向陡崖下开进起始,到作为摄影参照物的士兵阵亡结束。

 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,主要是电影节奏与观影体验两方面的考量。

  这场营垒攻防战,整体而言都是主角木兰的垫场戏,起到的主要作用,还是渲染烘托接下来木兰率领骑兵突袭的高朝戏份。

  于是就有了一个火候问题。

  既要把场子热起来,又不能太热以至于抢了主角的风头。

  就好比拳王争霸战之前的垫场赛,选手和赛事往往都会比照正赛轻上一两个量级。

  这样当正赛开场时,光是出战拳手的气势和块头,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鲜明的对比。

  三个分战场,陈一鸣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,力争让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战场全局与局部的关系。

  而实拍的时候,陈一鸣又严格限定了时长和镜头数,只抓取其中的关键片段,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。

  已经拍完的东侧战场,属于短暂而快速的白刃阵战,上方是枪林互怼,下方是短兵相接,后方是弓矢如蝗,突出一个打得狠站得稳。

  而北侧战场,则是一个草原牧民炮灰死前最后的人生掠影。

  惊惶、无力、恐惧、疯狂,直至突如其来而又无声无息地死去。

  尽显战乱时期普通士兵的无奈与悲伤。

  当然,作为这段戏里“主角”的对立面,崖顶的唐军则是冷酷的代名词。

  他们有精良的器械和优越的地形,居高临下守得毫不费力,而西突厥一方却只能咬刀顶盾攀爬长梯,如同扑火的飞蛾转瞬即灭。

  当初一众主创在讨论分镜稿时,林萧和齐郁就不是很赞同崔放的这个处理方式。

  北侧敌方主视角的片段,与另外两个方向差别明显,后期剪辑的时候,不仅容易乱了节奏,还会对观众的代入感产生不必要的混乱。

  上一镜还站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