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23章 眼累心也累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自己跟他完全不是一路人。

  这方面陈一鸣觉得陈怀开给他的观感都要更好一点,起码人家老陈不虚伪,要什么在乎什么直接喊在头里,而不是拉自己的制片人老婆当挡箭牌。

  话不投机,陈一鸣早早熄了跟孙旺泉探讨技术的心思,影院工作人员进屋招呼他们出场的时候,陈一鸣简直是如蒙大赦。

  跟着孙旺泉一路走进影厅,陈一鸣贯彻只带耳朵不带嘴的原则,坐下之后全程微笑,做好自己捧人场的本色。

  到底是孙旺泉的大片,不仅魔都的各家媒体悉数到场,魔都周边城市以及帝都、穗城的媒体也有好多家大老远跑过来。

  不过电影主创出席的并不多,除了导演孙旺泉之外,只有女主角、新任泉女郎宁宁跟着一起。

 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,影厅熄灯开始放电影。

  《金陵》说是抗战题材,其实改编自一本小说,也就是说不完全是真实历史。

  但是陈一鸣注意到,电影开头并没有标注本片纯属虚构。

  电影剧情不算复杂,抗战时期某个城市被包围,一群妓女和女学生被围在一座教堂里,好莱坞影帝扮演的,就是教堂的神父。

  小日子军队让女学生去陪酒,此时妓女们挺身而出,代替女学生慷慨赴死。

  前半段的战争戏中规中矩,后半段的女性群像戏美轮美奂,油画质感配上教堂场景,悲天悯人的氛围烘托得非常到位。

  就是故事本身,让陈一鸣无力吐槽。

  电影中那场令华国人刻骨铭心的国难,被虚化成了纯粹的背景,故事真正的舞台,其实是从古至今都从来不属于华国人的教堂。

  本该声名狼藉的妓女,在电影里是圣洁的、光鲜的、高贵的,摇曳的旗袍裙摆,代表着金陵乃至华国的旧时代风貌。

  真正能够反映华国反抗精神的元素,比如军队伤兵,却从来不是故事的核心。

  教堂、神父、旗袍,这就是陈一鸣从电影里提炼出来的最醒目的三个视觉符号。

  陈一鸣很难说服自己,认为《金陵》是拍给华国人看的电影,他要是孙旺泉就坦白承认,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老外看的。

  可惜的是,陈一鸣觉得不管是求奖项的孙旺泉,还是求票房的张维平,恐怕都要失望了。

  老外才不在乎七八十年前华国的国难,妹子身上的旗袍是很漂亮,然而穿旗袍的人那些老外很难分辨,十三个人明显太多,人家脸盲。

  而华国的观众,比如陈一鸣,看完电影之后只能收获一肚子憋屈。

  陈一鸣身前身后,都有记者和普通观众抽泣落泪,他却只想发出一声冷笑。

  抛开令人不适的电影主题不谈,叙事节奏上也让陈一鸣看得憋闷。

  这不是孙旺泉的技巧问题,单纯是因为主题受限线索难以铺陈。

  国难的极端环境下,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大幅简化,变成单一的生与死。

  被逮到就死,没被逮到就活,不存在中间态,片中人物的戏剧任务,也只有一个,就是挣扎求生。

 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,只有一个先死后死早晚要死的节奏,全程看下来特别疲惫,眼也累,心也累。

  明明好莱坞影帝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变量,引出生死以外的主题和支线,跳出既定节奏和氛围。

  然而电影演到一半,图财的小混混突然蒙主感召激发圣人血统,变身真神父也去慷慨赴死了。

  王德发!

  而在这关涉生死的极端情境下,电影里的所有人居然都是舍己为人的圣人,复杂的人性全是圣洁光辉的一面。

  如果脱离国难的大背景,陈一鸣自然可以评价为“一眼假”。

  可惜《金陵》和《大地震》一样,挂着国民伤痛的免责金牌,陈一鸣骂不出口只能闭嘴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