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31章 记者 挑衅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看胶片、浪潮娱乐等好几家华国媒体提问,问的和谐,答的和煦,现场气氛其乐融融。

  直到一个易网娱乐的记者问陈一鸣,“如何看待《1951》与主竞赛单元另一部入围电影《战地晴天》的竞争,毕竟后者以二战的欧洲战场为背景,这里的观众和评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。”

  提问者对挑衅的故意毫不遮掩,如果这是一个河南记者(《战地晴天》的出品国),或是一个高卢记者,陈一鸣都不会意外。

  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居然是一个华国记者!

  提问的易网记者毫不在意本国同行的侧目以对,嘴角微翘地盯着陈一鸣,显然是不得回答不罢休。

  陈一鸣选择顾左右耳言它,“每年报名戛纳电影节的电影接近2000部,最终能够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只有20部。

  百里挑一,殊为不易,我觉得对于这20部电影而言,彼此之间不是竞争者,都是幸运儿。”

  易网的记者没想到陈一鸣会这样回答,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暗藏杀机的追问角度,只能悻悻地坐下。

  不过陈一鸣知道,这只是缺乏急智而已,等到敲新闻的时候,那个记者的智商就会重新占领大脑高地,摆弄出“陈一鸣自认碰运气戛纳认怂”之类的标题党也是毫不费力。

  接着还有港城记者围绕着许可提问,虽然措辞云山雾罩的,但潜台词早已昭然若揭,希望陈一鸣捧一捧许可,如果可以更进一步捧一捧港城电影那就更好。

  然而陈一鸣对本时空的港圈没有多少概念,既没见过许可,也没刷过许可导演的电影,这就很让人为难了。

  他唯一算得上眼熟的港城电影人,就是去年三连发片的梁伟辉,信息完全来自看电影之前随手查阅的百科。

  陈一鸣只好掏出申大姐QA里准备用在托尼-塔伦蒂诺身上的片汤话,稍加改造顶一顶先。

  “许可导演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,既扎根于独特的港城文化,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。

  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能够轻松驾驭诸多潮流时尚的元素,包裹华夏文化派成而来的古典浪漫主义内核,无愧于电影大师的风范。”

  陈一鸣一边在嘴上开火车一边在心里做笔记,回头见托尼时一定得变一变语序,直接完形填空的话,万一被媒体扒出来可就大条了。

  港城记者心满意足地坐下,又换了个台岛记者,问陈一鸣对同样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台岛电影《莎乐美》,以及导演魏明朗的评价。

  陈一鸣无语,这片子都没上映,他能怎么评价?

  至于魏明朗,倒确实在申芃菲的提纲上。

  申大姐在材料里详细罗列了其他19位竞争导演的履历,而“一种关注”单元和“特别展映”单元的华语电影,同样搜集了详细的资料。

  目的只有一个,让陈一鸣提前把功课做好,免得抬轿子的时候一不留神踩坑里,得罪人而不自知。

  按照陈一鸣对材料的粗略归类,魏明朗属于那种已经进入晚期症状的作者型导演,跟自己完全不是一路人。

  这类导演的作品,高情商的评价叫个人风格浓郁而独特,翻译成大白话,多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。

  明明在导演技法上炉火纯青,偏偏就是不肯好好讲故事,每次陈一鸣出于学习的目的去拉片,都要经历一次痛苦的理智磨损。

  陈一鸣只能继续把提纲里的万金油评价拿出来说,同时表示非常期待在戛纳期间,有机会与魏导交流学习。

  没想到台岛记者听了之后颇为激动,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魏导的丰功伟绩,又是欧洲三大的常客啦,又是媒体盛赞啦,还有《莎乐美》几大影后争相竞演啦。

  陈一鸣被连珠炮一般的“求认同”整得完全插不上话,旁边的新闻官听不懂华国话,真以为台岛记者是在跟陈一鸣“热烈讨论”,于是也就暂时作壁上观。

  这一说就是十几分钟,好不容易才等到新闻官打断台岛记者的输出,并宣布发布会结束。

  在场媒体早就走得七七八八,陈一鸣抬手看表,好家伙都12点多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