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14章 没想好 道中人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14章没想好道中人

  导演的想法,跟我陈一鸣有什么关系?

  好吧,这只是陈一鸣内心的吐槽,以此舒缓一下急迫的心情。

  他怎么可能不着急呢?

  导演没想好就让演员一遍遍地自己演,直到演出接近自己内心感觉的效果?

  汪嘉伟这么干可以毫无心理负担,陈一鸣可不行,至少现在的陈一鸣还不行。

  事实上,在前几场重头戏拍完之后,他就察觉到了电影现实走向与自己内心想象的分歧。

  尽管在开拍前,他已经与主创进行过多次沟通,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达成共识。

  但是摄影机一开动,剧组一运转起来,产出的素材就不再由他掌控,而是不可避免地有了“自己的灵魂”。

  也许是脱胎于欧战的《1917》本质上就不适合反映半岛战争,也许是反战主题与华国人对战争的底层认知格格不入,也许是军人背景的演员终究无法脱离自身三观的潜移默化。

  总之《1951》拍摄近半,陈一鸣在大脑里主观拼接出来的成品,跟自己最初的设想已经大不一样,跟原版的《1917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。

  如今拍摄进度要开始触及男主角的重点戏份了,从还原历史环境转为刻画主要人物,大白话就是纪录的部分已经拍完,要正式搞创作了。

  结果作为主笔的陈一鸣,却陷入迷茫了。

  他笔下的主人公应该怎么往下走?他不知道!

  或者说,他不确定自己这个导演,是应该强硬地贯彻一己之见,像之前几场戏那样事无巨细,还是应该听从段一宁的意见,放任刘东君“自由创作”。

  陈一鸣自己知道,这是导演掌控力不足的表现。

  他前世带过来的导演基本功,以及超前的知识储备和经验,可以让他相对轻松地驾驭复杂场景的拍摄。

  同样的,他也被前世大量的低质量拍摄钝化了艺术直觉,当需要他指导演员精准地传达出某种人物情绪时,他就力不从心了。

  一方面是演技调教方法的缺失,比如老张的那些神联想,就不是他可以张嘴就来的。

  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艺术直觉缺乏自信,不具备作者型导演根深蒂固的艺术偏执。

  要知道演员作为主创,其对信念感的坚守比导演、编剧要强烈得多。

  道理很简单,如果演员内心都不相信自己表演的现实性,又怎么可能让观众相信自己演绎的人物真实存在呢?

  因此,导演用言语说服演员,比演员用表演打动导演,要难上不止一倍。

  为什么说大牌导演不是传销大师就是片场暴君?就是因为这两个称号鲜明地揭示出了导演“驯服”演员的两种风格。

  一种来软的,用言语蛊惑;一种来硬的,用地位威逼。

  尽管陈一鸣不想承认,但现实就是,他这个导演并不擅长调(XUN)教(FU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