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12章 初露峥嵘 艰巨考验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12章初露峥嵘艰巨考验

  多灾多难的飞机戏和火炮戏拍完,《1951》剧组似乎是一下子甩掉了挥之不去的霉运,就此转运踏上了快车道。

  首先,4月份的晋北山区终于回复了多云少雨的正常天气,剧组每天可供实拍的场次,从2场一下子暴增至十几场。

  其次,必须由军方出动武器装备配合的两场戏杀青之后,随后开拍的戏份难度大减。用陈一鸣自己的分类,就是“一切尽在掌握”。

  以一场集体会餐送别了杨中校和他的炮兵营,剧组转场回到临时驻地附近,开始拍摄白水河南岸的战壕戏。

  在开拍之前,沙教授已经指挥着跟组工兵重新修葺了“过水”的战壕,以及匹配的摄影车轨道。

  这一段的摄影车同样是陈一鸣提出创意,由魔影厂的道具师傅手搓完成。

  外形类似于工厂车间里的双主梁龙门吊,只不过个头上缩小了很多倍。

  工兵们在战壕两侧挖掘平行的沟渠,依旧是双层速干水泥打底铺轨。

  实拍的时候,把摄影平台吊装上去,就可以控制摄影机在演员周围360度旋转取景。

  唯一的缺点,就是只能拍中近景,不能像开场戏那样取到远景。

  不过过河前的战壕戏,重点还是集中在传令二人组身上,没有远景并不算是什么问题。

  经过飞机、大炮两场重头戏的磨炼,两个主演与两组摄影师的配合愈加默契,基本上经过几次实景排练,就可以达到“一次过”的最低要求。

  与此同时,开机之后一直在“打杂”的副导张维宁初露峥嵘。

  陈一鸣第一次看到张维宁现场调教群演时,简直是惊为天人,跟老张相比,他当初拍《魔都假日》时露的那几手,无异于班门弄斧。

  这场战壕戏被两个隐蔽剪辑点切分为三段,从开场戏末尾的战壕胸墙开始,到进入团部指挥所镜头一黑结束。

  头尾两段由摄影吊车拍摄,中间一段由保罗使用斯坦尼康拍摄。

  整体行进距离350米,两段横向战壕,一段纵向交通壕,出镜群演80多人。

  陈一鸣在分镜稿和剧本里也只能对场景做大致描述,没办法把每一个群演的行动和路径都提前定死。

  因此,在这350米长的战壕里,需要填充多少群演才可以让镜头内容恰到好处,既不会太拥挤也不会太寡淡,是一个非常考验细心与耐心的工作。

  而这份工作,陈一鸣这个导演并没有太多关注,实际上都是张维宁与沙坪居两个大佬商量着办的。

  第一次实景排练时,老张简直是秀翻全场,连两个主演都只能尽力发挥角色定力,才强撑着把戏走完。

  他领先摄影机十米身位,以与演员同样的步速,一边走一边纠正工兵战士们的姿态、动作和台词。

  没错,老张甚至还给很多群演设计了台词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