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五章 一南一北两场争论_风云南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离实际,非国家之福,应该立即停止。

  这下子,主题又聚焦在如何变革身上,争论就更加直接激烈,有位老臣在朝堂上用头撞朝柱,撞得满头是血,哭求大唐即日起安境靖民,冒然变革实非国家之福。

  当了五天的旁观者的李璟最后雷霆大怒,声明无论是谁,再争论不休,立刻驱出朝堂,同时限定萧俨二十日内务必侦破灭门一案,最后依然甩袖而去。

  此时的北周朝堂,已经从各种渠道知悉了楚国归降南唐的惊人消息,正为契丹骑兵依然肆虐北方、北汉蠢蠢欲动、徐州举起反旗几件大事而大伤脑筋的郭威,头越发地疼了,这才知道一国之君风光的背后还得承受多大的烦恼了。

  就在此时,澶州节度使柴荣递来了自己的掌书记——王朴的一封引起了整个朝堂争论的奏折。

  “臣闻唐失道而失吴、蜀,晋失道而失幽、并,观所以失之之由,知所以平之之术……

  与天意同,则无不成之功矣。凡攻取之道,从易者始。当今惟吴唐易图,东至海,南至江,可挠之地二千里。吴唐新收林枫,锐意变革,野心勃勃,新收楚地,国力积蓄,若放之任之,必成尾大不掉之患……可从少备处先挠之,备东则挠西,备西则挠东,彼必奔走以救其弊……得吴则桂、广皆为内臣,岷、蜀可飞书而召之……方今兵力精练,器用具备,群下知法,诸将用命,一稔之后,可以平边。”

  其实,这就是真实历史上四年后才会露面的《平边策》,只不过多了关于林枫和楚唐合并等新鲜内容。

  公元955年,周世宗柴荣召集了二十几名在朝任职的学士才子,出了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》、《平边策》两篇命题作文,广开言路。其他才子只是泛泛而谈,立足儒家传统理论,讲了一些人人皆知的仁政道理。只有王朴知晓柴荣胸中气象万千,很认真地撰写了内修德政、先易后难外平周边的《平边策》,这也是被后世誉为足以与诸葛亮《隆中对》相媲美的大才之文。

  因为林枫这只穿越蝴蝶的出现,才进柴府三天的王朴在闻知南唐新收楚地之消息后,色变疾呼:“周之大敌,莫过林枫!时不待我,须除此子!”连夜挥笔写就这封折子,跪行急奏柴荣。

  出生于公元905年的王朴虽然四十四岁方才成为进士,但一直以聪明好学著称。晋身进士后,曾任后汉朝校书郎,依附于枢密使杨邠,平时就住在杨邠家里。但这人着实太聪明了,一看朝廷形势,就推测出杨邠这个靠山并不可靠,于是就找了理由辞职回乡。王朴刚走不久,后晋隐帝刘承祐就在舅舅李业等人的密谋下,诛灭了杨邠、王章、史弘肇三大臣的家族和依附的大小官员,只有王朴轻松得以身免。

  柴荣被任命为澶州节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