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五戒_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(十三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我们不妄语,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欺骗;如果我们不饮酒,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失去理智。

 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,也是伦理的基本德目,五戒的究竟处,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。我们学佛的宗旨,是在了生脱死,五戒而能持得绝对清净,离开佛国的,也就不远了;因为比丘戒是通向的桥梁,比丘戒却又是由五戒升华的境界。佛教徒受持五戒,就好比学生遵守校规,人们恪守法律一般;不同的是,校规、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,属于他律;而佛教的戒律,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,属于自律。

  在家人受五戒,本为极其普通的事,只要面对一位戒师(或用梵语称为阿舍梨),即可自说而受,如果自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内容者,诸戒师开导,传授(词)即可,晚近以来,大家竟把传五戒,看成了大佛事,广事铺张,劳师动众,此虽为戒法作了,却将五戒的戒法压在繁文褥节的高帽子下面透不过气来了。

  受一次五戒,最多不要超过十五分钟,这样清清楚楚简简单单的受五戒,要比摆大场面的更切实际,更容易得戒,同时,戒师也可在同一天中,为数人各别授戒,不致感到吃力。并可随处均能为人授戒。

  五戒之不杀生(不杀害有的动物)

  
  杀戒以杀人为重,杀旁生异类为轻。也就是杀人是重罪,杀其他动物是轻罪。众生固然一律平等,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(或称为黑业),而堕为鬼道或下;也能修善业(或称为白业),而升天堂、出乃至于;其他众,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,既不知善,也不知恶为何事,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,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。所以,人是道器,只有人能,并能弘道,因此,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。

  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,成不可悔罪:

  一、是人所杀者是人,而非异类旁生。

  二、人想蓄意杀人,而非想杀异类旁生。

  三、杀心有心杀人,而非无意误杀或过失杀人。

  四、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。

  五、前人断命被杀的人,断定已死。

  杀生的动机,不外四种,犯罪亦有差别:

  一、为杀人而作方便者(如设陷阱、置毒药、放火、放水等等),人死,犯不可悔罪;非人(变化人)死,犯中可悔罪;畜生死,犯中可悔罪。

  二、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,非人死,犯中可悔罪;人死与畜生死,皆犯下可悔罪。

  三、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,人死、非人死、畜生死,皆犯下可悔罪。

  四、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杀什么者,人死犯不可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