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560 战争的尾声(上)_天兵在1917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李晓峰确实有乘机干黑格尔一家伙的打算,他手头里虽然只有三个师的机动兵力,但是黑格尔也强不到哪里去不是么?而且还有德国人当卧底,里应外合坑黑格尔一把应该不是难事。

  可是让李晓峰没有想到的是,黑格尔这个家伙太老谋深算了,所部的八个师挤在一起,根本让他无处下嘴,而且老头还派人死死地盯着德国人,根本就不给他一点儿机会。

  对于如此谨慎的黑格尔,哪怕是李晓峰也没辙,只能怏怏地对特里安达菲洛夫说道:“看来我们是没仗可打了!”

  李晓峰为什么会生出无仗可打的感慨呢?原因非常简单,随着福煦的部队被团团包围在华沙郊区,战场上的形势已经非常明了了,如果红军能赶在协约队的增援力量赶到华沙之前消灭福煦,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说打败了协约国的干涉。

  而前面也说过了,眼前除了黑格尔这点儿可怜的兵力,协约国的主力想要赶到战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,而这么长的时间里除非是伏龙芝、图哈切夫斯基和乌博列维奇脑残,以及红军和解放军全体吃了巴豆,否则福煦断无生路可言。

  也就是说,消灭了福煦之后,红军和协约国可能会在波兰再次形成对垒,对峙的地点很有可能就是波兹南附近。而这种对垒有没有可能再次引发一场空前的决战呢?

  应该说不太可能了。上一次当图哈切夫斯基跟福煦对峙的时候。双方都搞不清楚对方的战斗,都认为战场上的形势对己方有利。在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操纵下,双方才会大打出手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决战。

  而经过这一个月的交锋。不管是红军还是协约国干涉军都基本摸清了对方的底细,对对手的战斗力有了充分的了解。在这种情况下,双方恐怕都是出了一身冷汗,都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
  李晓峰分析得一点儿都没错,在政治局和军委任命伏龙芝担任战场上的总司令时,大长老们其实对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一番争吵,具体的题目就是要不要马上就向德国挺进。

  按照托派的理论。自然是需要向德国挺进的,德国之于托派的意义就是命根子。托洛茨基始终固执的认为德国就是撬动世界的杠杆,只要拿下德国,世界大革命就不成问题。所以老托依然支持继续战斗,继续向柏林挺进。直到赢得革命的胜利。

  如果这场讨论是在一个月以前开展的,那么毫无疑问,托洛茨基必然会获得全盘的胜利。那时候形势一片大好,红军看似无可阻挡。可是现在,情况完全不同了,虽然因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神来之笔,扭转红军全盘被动的态势,甚至有将福煦歼灭在华沙的可能。

  但是这场战役进行的之艰难,赢得之侥幸。让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大佬们是冷汗淋漓。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