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229 建团_天兵在1917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列宁确实对李晓峰的提议非常的有兴趣,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欣赏。这一项提议不管必要性还是可操行都非常的强,就像某人说的,这年头党的组织工作不说是一片混乱,至少也是一盘散沙的,相当多的党员在文化理论修养上确实有很大的缺陷,不少同志根本就是文盲。

  当然,列宁并不是瞧不起这些理论和文化上有缺陷的同志,但是作为一党的领袖和首脑,必须注意党员的基本素质,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下面的人素质太低,无形之中就拉低了整个党的素质,影响党的正面形象。

  就比如现在,彼得格勒的各大沙龙或者文化界对布尔什维克的看法,普遍觉得这个党除了一小部分上层精英,其余的党员文化程度低下,理论水平不高,作风更是有严重的草根情绪。总而言之,布尔什维克给人一种粗鲁粗鄙的印象,觉得这就是一帮泥腿子在过家家。

  列宁当然不喜欢这种评价,导师大人自己的理论水平可是很高的,当年社会minzhu工党还没有分裂的时候,他就属于能说会道理论水平高超的顶尖人物,可以说不在普列汉诺夫之下。虽然后来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道不同不相为谋,列宁走向了更激进和更接近普通群众的道路,但这不代表他喜欢带着一群目不识丁的白丁去闹革命。

  为了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。为了在和孟什维克打嘴仗的时候占据更大的优势。他迫切的需要一群高素质的帮手。但是,文化素质的提高哪里是一早一夕的事情,虽然他不厌其烦的在党内做工作,但是很多同志就是不买账,颇有一点儿我是文盲我光荣,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意思。

  党内的不少同志不愿意加强学习,不愿意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,更倾向于光脚闹革命。这就让列宁很为难,他可不想让国外的同志一提到俄国的布尔什维克,就提到粗鲁、无礼、只知道喝酒这样的形容词。

 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?李晓峰给了他一个新的思路。党内的那些老同志,比如卡冈诺维奇之流,想让他们一早一夕之间改变自己的作风恐怕是不可能了,唯有给党注入新鲜血液。最好还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新鲜血液,他们本来的学习能力就比较强,又肯接受新事物新理论,最好还有一点闯劲,敢打敢拼。这样的人不就是青年学生吗?

  青年学生好啊!就像某仙人说的,他们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,如果给予适当的引导,必然能对他们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,培养一群新时代的接班人完全不是梦想!

  列宁激动了,坐不住了。对于这个伟大的构思,他相当的满意,如果可以的话他都想狠狠的拥抱某人,以表达内心的喜悦。不过考虑到某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,还是省省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agang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